top of page

中大合唱團的成立

按:本文為中大合唱團首任團長屈俊煇(73崇基物理)於2009年所撰寫之合唱團憶往

 

僑居美國多年,一直為口奔馳。近日閒來遊覽互聯網,偶然見到中大合唱團消息。搜尋一下,得知中大合唱團多年來一直活躍。欣喜之餘﹐想起當年中大合唱團成立的一些點滴。不知今日的同學們還有興趣知道否?

那是72-73學年度的事了。說起來要多得香港專上學生聯會舉辦的首屆多項歌唱和話劇比賽。那時中大還算初期,只有一個崇基合唱團,總不能拿來代表中大出賽。而聯合和新亞還新從市區搬進新界校園不久,學生們還是各自各的,很少三院一起的活動。於是一班熱心的同學們便推舉了袁煥森和我出來﹐號召各院學生﹐成立中大學生合唱團﹐參加學聯歌唱比賽。由袁煥森當指揮,我當團長,擔任組織團務事宜。

中大合唱團首頁說得好:「合唱團是一個由不同背景但志趣相投的個人組成 ….. 憑著對歌唱的興趣與熱誠 ….. 願我們一起快樂合唱」。這正正是當年成立的宗旨。崇基合唱團當時很多都是音樂系學生﹐對於其他大部份學生來說,多少有點「遠離」感。雖然我也有參加崇基合唱團,但袁煥森和我都不是音樂系學生。所以成立之時,除了學聯歌唱比賽的導因,也是為了中大各院學生的歌唱興趣與熱誠。當然﹐成立時也有音樂系學生踴躍參加,並幫了不少忙。

既然學聯歌唱比賽是導因,合唱團第一件事便是選歌練習出賽,我們兩個「無知之輩」怎麼辦呢? 當然便是求助於有識之士。於是袁煥森和我便拜訪了黃永熙博士。黃永熙博士當時是崇基音樂系主任,也是崇基合唱團指揮。他熱心地給了我們很有用的意見,也借出了一些合唱譜給我們選擇。選歌當然有很多考慮。袁煥森想選一首八部混聲,我就有點擔心我們這班「烏合之眾」第一次合唱便唱八部混聲,實在險些。可幸當時合唱團參加人數非常踴躍,有八九十人(見出賽相片)。男同學更意外之多。讀者可能不知,當時風氣是很少男同學參加合唱團的。我在崇基合唱團時男丁單薄,唱《長恨歌》的「漁陽鼙鼓動地來」時真有點不知可以動甚麼的感覺 — 一笑。最後因為見到「人多聲眾」,八部混聲真有可能「混得過去」。結果還是選了八部混聲的《Go Down Moses》和四部混聲的《旗正飄飄》。

這麼多同學參加合唱團﹐同學的熱誠是不用說的了。練歌時從不需要「拉夫捉人」。要知道﹐對於當時只有三千多學生的中大來說,八十多人合唱團簡直是空前盛況。想提一下是穿甚麼出賽;亦可反映一下當時的情況。我們都是一班窮學生,造禮服是不可能的事。怎麼辦呢? 先說男同學。那年代,中大學生很流行中山裝,很多團員都有。沒有的,國貨公司有的是,物料價出售,便宜得很。還有,可以借。雖然穿中山裝出賽,會給人「紅」一點的感覺,沒有更便宜的選擇,還是一致通過了。女同學呢? 每人造一條長裙可嚇跑不少團員。最便宜的答案是短裙,不夠端莊?用白樽領長袖上衣補救。結果怎樣? 請看相片。

比賽在中環大會堂音樂廳舉行。我們人數最鼎盛﹐大會堂後台也容不下﹐要在堂外街上作最後練習。相片中「手指指」的便是袁煥森在作最後一分鐘指示。也可見當時心情的緊張。雖然事隔三十多年﹐還依稀記得,三排行男聲承托著兩排女聲,共八、九十人。《旗正飄飄》和《Go Down Moses》的八部混聲震撼整個大會堂音樂廳。終於不負同學們用心的練習和熱誠的支持,我們榮獲冠軍。連有多年合唱團經驗的院校也擊敗了。頒獎時由團長代表:相片中的我便從頒獎的鍾華耀老師手中接過獎盃。當然同學們都興奮了多日。

高潮過後,休息一段日子﹐大家便要開始應付考試。之後我畢業離校,兩年後更赴美再續學業,隨後為了工作便一直留美至今。回想起來﹐校園生活總是難忘的。

屈俊煇

2009年8月

附相片:

大會堂外街上作最後練習。

比賽中。 林品晶當時並不是鋼琴伴奏。出賽時前排左起第六便是她。至於鋼琴伴奏是誰,抱歉得很,記不起名字了。

團長領紀念旗及冠軍獎盃。

中大四重唱隊。可見「學聯歌唱比賽」幾個大字和「1st Art Festival」。

bottom of page